难民的定义是:

  “因有正当理由畏惧由于种族、宗教、国籍、属于其一社会团体或具有某种政治见解的原因留在其本国之外,并且由于此项畏惧而不能或不愿受该国保护的人;或者不具有国籍并由于上述事情留在他以前经常居住国家以外而现在不能或者由于上述畏惧不愿返回该国的人。”

  截至2019年底,全球被迫流离失所的人数高达7950万。其中,近2600万为难民,他们当中有一半的人不满18岁(2040万难民属于难民署的管辖范围,560万巴勒斯坦难民属于近东救济工程处的管辖范围)。此外,还有4570万境内流离失所者、420万寻求庇护者以及360万在境外流离失所的委内瑞拉人。还有上千万无国籍者,他们没有公民身份,无法行使教育、医疗服务、就业和行动自由等基本权利。

  对于难民而言,结束困境的希望越来越渺茫。1990年代,每年平均150万难民能重返家园。过去十年,这个数字减少至38.5万,意味着如今流离失所者的人数远比过去要多。

难民署

  数千年来,逃离迫害和冲突的人们始终能在异国获得庇护。联合国帮助难民的机构就是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公署(也称为难民署)。难民署成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目的是帮助受二战影响的欧洲流离失所人士。

  难民署由大会在1950年12月14日设立,最初拟定在三年内完成所有工作,然后解散。次年7月28日,联合国《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通过,成为帮助难民和指导难民署基本工作的法律基础。难民署自此一直开展难民扶持工作,并没有在三年后解散。

  1960年代,非洲非殖民化引发了当地首次难民危机及后续众多危机,需要难民署介入。在之后的二十年里,难民署帮助处理了亚洲及拉丁美洲的多次流离失所危机。上世纪末,非洲出现新的难民问题,巴尔干爆发一连串战事,也重新掀起新一股欧洲难民潮。

  这个世界,因冲突或迫害而被迫流离失所的人高达8200多万,难民署的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难民署驻外业务

  难民署总部设立在日内瓦,但是89%的员工在总部之外工作。如今,18000多名员工在132个国家为近5900万难民、回返者、境内流离失所者和无国籍人士提供保护和援助。难民署员工大多部署在亚非国家,这两个洲拥有和产生的难民和境内流离失所者人数最多。很多地方属于偏远地区,员工的工作条件艰苦,并且常常很危险。难民署最主要的工作地点在阿富汗、哥伦比亚、刚果民主共和国、马里、巴基斯坦、叙利亚、约旦、黎巴嫩、土耳其和伊拉克。

难民问题全球契约

  2018年12月17日,联合国大会通过难民问题全球契约。该契约为更可预测和公平的责任分担提供了框架,承认了如果没有国际合作就无法找到针对难民局势的可持续解决方案。

近东救济工程处

  1949年,联合国大会设立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近东救济工程处),为在中东地区登记的巴勒斯坦难民提供服务。该工程处于1950年刚开始运行时,负责帮助75万巴勒斯坦难民。如今,约有570万巴勒斯坦难民有资格获得近东救济工程处的直接服务,包括中小学教育、医疗、救济和社会服务、难民营基础设施与改善、小额信贷和紧急援助。这些难民分布在该工程处的五大行动区域,即加沙地带、西岸(包括东耶路撒冷)、约旦、黎巴嫩和叙利亚。

近东救济工程处任务

  1951年《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对难民的定义与联合国大会对巴勒斯坦难民的定义相互补充。

  对近东救济工程处而言,“巴勒斯坦难民”指的是1946年6月1日至1948年5月15日间常居巴勒斯坦的人以及因为1948年冲突而失去家园和生计的人。巴勒斯坦难民及其后代可以在近东救济工程处进行登记,从而在近东救济工程处的行动区域获取服务。

  近东救济工程处未曾改变也不能改变其任务,这是联合国会员国赋予的责任。联合国会员国通过大会责成近东救济工程处向巴勒斯坦难民提供援助和保护,直至找到公正且持久的政治解决办法,从而应对巴勒斯坦难民的困境。

  推进政治解决十分困难,因此全球仍然存在一些旷日持久的难民局势,连续几代人被视为难民。在巴勒斯坦难民问题未得到公正解决前,大会将继续评估近东救济工程处工作的必要性。如果没有近东救济工程处,巴勒斯坦难民将会持续存在。

难民的后代仍保留难民身份

  根据国际法和家庭团聚原则,在找到持久的解决办法之前,难民的后代也被视为难民。基于此,近东救济工程处和难民署承认难民的后代仍为难民,这一做法已被国际社会(包括捐助方和难民收容国)广泛接受。

  巴勒斯坦难民局势与其他旷日持久的难民局势类似,例如来自阿富汗或索马里的难民,难民署承认几代人的难民身份并给予他们支持。之所以出现旷日持久的难民局势,是因为未能找到解决根本政治危机的政治办法。

为难民营提供支持

  联合国维持和平人员经常被派去保护难民赖以生存的营地。当难民没有粮食、水和卫生设备等基本必需品时,联合国大家庭为他们提供。这些支持大多由联合国人道主义行动机构提供。机构间常设委员会通过“组群方式”将联合国系统内外所有主要的人道主义机构聚集在一起,相互协调行动。

  难民署是负责保护难民和境内流离失所者的主导机构,与国际移民组织相互合作,负责协调和管理难民营。难民署还和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合作,共同负责提供应急住所。

  难民署于1954年和1981年两次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

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和流离失所

  在21世纪,除了迫害和冲突,自然灾害(有时由气候变化引起)也会迫使人们迁徙到其他国家寻求庇护。洪水、地震、飓风、泥石流等灾害发生的频率正在增加,强度也变得更大。尽管这些事件造成的流离失所大多发生在国内,但是也会导致人们逃离本国。然而,目前还没有一个难民法律文书能够明确解决这些人的困境。

  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比较缓慢,由此导致的流离失所也多发生在国内。但是气候变化会加速干旱、荒漠化、地下水和土壤盐碱化以及海平面上升,因气候变化引起的流离失所最终也会变成跨越国界的问题。

  其他人为灾害,比如严重的社会经济剥夺等,也会导致人们逃离本国。尽管有些人可能是为了逃离迫害,但是大多人离开是因为他们没有留下来的意义。根据1951年《公约》,人们通常无法仅以缺少食物、水、教育、医疗和生计为理由申请难民资格。然而,其中一些人可能需要某种形式的保护。

  冲突、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所有这些情况都对国际人道主义界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活动

  大会宣布,每年的6月20日为世界难民日

  2016年9月19日,大会举办了一次高级别会议,应对难民和移民的大规模流动,目的是以一种更加人道和协调的办法将所有国家聚拢在一起。

相关资料